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,館藏包括天文、地球資源、人類、古生物和現(xiàn)代生物5大類。該博物館是紐約市各年齡段學生和成年人最喜愛的科普教育基地,互動式教學形式多樣,鼓勵參觀者積極參與體驗,增加了展品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。
博物館互動式展覽與媒體部主任伊蓮·阿隆索和數(shù)字化學習部副主任巴里·約瑟夫介紹了該館互動式教學特點,并帶領記者現(xiàn)場體驗互動式教學。
該博物館展品的互動模式幾乎遍及每一個角落。桑迪颶風展區(qū)有一個巨大的電子桌面,上邊是紐約市及郊區(qū)地圖,當觀眾手指點向某個地點時,桌面上就會出現(xiàn)受災的現(xiàn)場照片和該地區(qū)所有受災資料;“像翼龍一樣飛翔”展區(qū)游客只要站在巨大的電子屏幕前張開雙臂上下?lián)]舞,屏幕上的翼龍就能夠穿過史前的森林、海洋和火山翱翔;“魔法奇緣”是一本巨大的打開的電子書。書上有神奇的動畫展示古老的植物,點擊頁面,不僅能看到圖文并茂的畫面,還能聽到配樂的解說員解說。
神經(jīng)元手勢桌(Neuron Gesture Table)展區(qū)通過模型、互動拼圖和觸摸游戲,人們可以觸摸不同的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探索人類神秘的大腦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及其與人體其他部位相連的途徑。該展覽吸收了最新的神經(jīng)科學研究成果,展示人類大腦是如何工作的,以及人類大腦驚人的能力,同時也幫助人們了解殘疾、外傷的形成原因,展示了治療如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帕金森氏等大腦疾病的新技術。
阿隆索帶領記者參觀了他們的辦公室。一位動畫設計師正在將幾十張圖片用電腦合成一個初生嬰兒的臉。 “我們不能用嬰兒做實物展覽,就用動畫代替。通過電子技術讓人們感受人的生物特征! 阿隆索說,每一個互動式教學項目都需10至20人的團隊,集中了創(chuàng)作、動畫、互動設計、硬件、軟件工程師等各方面專業(yè)人才。
該博物館的互動設施大多為電子設備和仿生復制品,真正的珍貴實物都鎖在玻璃柜中。一位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送給記者一根仿生的動物骨骼。她說:“我們不會將真實的展品用于互動,但是我們根據(jù)實物所有數(shù)據(jù)制作互動用具!
阿隆索告訴記者,他們的互動程序曾經(jīng)發(fā)生過故障。一個為恐龍打氣的設施,“孩子們太高興了,拼命打氣,結果恐龍打爆了!卑l(fā)生問題之后就要調整,“互動程序是針對公眾的,我們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。設計的時候你必須考慮到這一點,材料的選擇、互動方式都必須讓參觀者感到自由,如果你不想讓孩子爬到桌子上,你就提升桌面的高度。